阅读记录

第79章 吴主五子传(四)[2/2页]

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皇宫里侍奉幼主孙亮,太平二年(公元 257 年),他偷偷骑了皇帝专用的马车,事情败露后被抓进监狱。孙亮找来侍中刁玄,问他:“偷偷骑皇帝的马,按律该定什么罪?” 刁玄回答:“按法律条文,这是死罪。不过鲁王(孙霸)早就去世了,就剩这一个儿子,还请陛下可怜他,饶他一命。”
     孙亮却很坚持原则:“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规矩,哪能因为是亲戚就徇私呢?你得想个符合规矩的办法放了他,别拿私情来逼我啊!” 刁玄灵机一动,说:“以前的赦免令分不同等级,有的是大赦天下,也有只赦免千里、五百里范围内罪犯的,陛下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定赦免范围。” 孙亮听了眼前一亮,说:“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!” 于是下了一道赦免令,只赦免皇宫里的人,孙基就这样逃过了一死。
  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     可等到孙皓即位后,想起父亲孙和与孙霸当年的旧怨,心里的火气就上来了 —— 他不仅削掉了孙基、孙壹的爵位和封地,还把他们和祖母谢姬(孙霸的妻子)一起贬到会稽郡的乌伤县(今浙江义乌),让他们远离都城,再也没法干预朝政。
     再说说孙奋,他字子扬,是孙霸的弟弟,母亲是仲姬。太元二年(公元 252 年),孙奋被封为齐王,驻守在武昌。孙权去世后,太傅诸葛恪担心各位王爷驻守在长江沿岸的军事要地会出乱子,就想把孙奋迁到豫章郡(今江西南昌)。孙奋本来就对诸葛恪掌权不服气,一听要让自己搬家,当场就发了火,坚决不服从命令,还多次违反朝廷的规章制度。
     诸葛恪没办法,只好给孙奋写了一封劝谏信,信里说:“帝王的尊贵,和上天地位相当,所以才会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,让父兄都成为臣子,四海之内的人,都是帝王的奴仆。就算是仇人有优点,也不能不提拔;就算是亲戚犯了错,也不能不惩罚 —— 这是顺应天意、治理万物的道理,凡事要以国家为重、个人为轻,这是圣人定下的规矩,千百年来都不会变。
     从前汉朝刚建立的时候,分封了很多皇子皇孙,可后来他们势力太强,就开始图谋不轨,往上会威胁国家安危,往下会导致骨肉相残。后来朝廷吸取教训,把这事当成大忌讳。从光武帝刘秀之后,对王爷们有明确规定:只能在王府里享受清闲,不能管理百姓,更不能干预朝政;要是和外面的人私下往来,都有严厉的禁令。也正因如此,王爷们才能平安度日,保住自己的爵位和福气。这都是前代的经验教训啊!
     前些年袁绍、刘表都有自己的地盘,土地不算小,手下人也不少,可就因为没分清嫡子和庶子的地位,最后家族都被灭了。这事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普通人,都觉得可惜又痛心。先帝(孙权)借鉴古代的教训、警惕当下的隐患,从一开始就防止灾祸萌芽,为子孙后代考虑。所以他生病的时候,就把各位王爷分到各地去就藩,诏书里说得恳切,规定也定得严格,叮嘱的话没有遗漏一句,真心想上保宗庙安稳,下保各位王爷平安,让吴国能代代相传,不会因为王爷作乱而留下遗憾。
     大王您应该向上学习太伯顺从父亲的志向,中间想想河间献王、东海王刘强恭敬守礼的品行,往下也该收敛自己的骄横放纵,别再做那些荒唐事,把之前的过错当成教训。可我听说您到武昌之后,多次违反先帝的诏令,不遵守制度,还擅自调遣将领士兵给自己修建王府宫殿。另外,您身边侍从有犯错的,本该上表报告朝廷,交给有关部门处理,您却私自把人杀了,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说清楚。
     大司马吕岱亲自接受先帝的诏令,负责辅导大王,可您根本不听他的话,把他吓得整天担惊受怕。华锜是先帝身边的近臣,忠诚正直,他说的话本该好好听进去,可听说您还生他的气,甚至说要把他抓起来。还有中书杨融,也亲自接受过先帝的诏令,本该恭敬对待,您却说‘我就是不听禁令,看能把我怎么样!听到这些话的时候,宫里宫外的人都很惊讶,心里没有不发凉的。
    喜欢。
  

第79章 吴主五子传(四)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