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权还赏赐给贺齐一辆有帷幔的马车和一匹骏马。宴会结束后,孙权特意停下自己的车驾,让贺齐先上车。贺齐连忙推辞,说不敢这样做。孙权让身边的侍从扶着贺齐上车,还命令引导的官吏和士兵,按照贺齐在新都郡担任太守时的仪仗规格,护送他出发。孙权看着贺齐的车队离开,笑着对身边的人说:“人就该努力啊!要是不长期积累德行、勤奋做事,这样的荣耀是得不到的。” 直到贺齐的车队走了一百多步远,孙权才下令让自己的车驾返回。
建安十八年(公元 213 年),豫章郡东部出了乱子 —— 百姓彭材、李玉、王海等人带头造反,一下子聚集了一万多人。贺齐奉命率军征讨,很快就平定了叛乱。他处死了彭材这些带头闹事的头目,剩下的人见势不妙,纷纷投降。贺齐从投降的人里挑选出身体强壮、身手好的编入军队,剩下的则登记为户籍,让他们安心种地过日子。凭借这次平叛的功劳,贺齐升任奋武将军。
建安二十年(公元 215 年),贺齐跟着孙权去征讨合肥。当时合肥城里的魏军主动出城迎战,吴将徐盛在战斗中受了伤,手里的长矛也丢了。贺齐赶紧率领中军冲上去抵挡魏军,不仅打退了敌人,还帮徐盛找回了丢失的长矛。(《江表传》记载:孙权征讨合肥失利后撤军,在逍遥津北边被魏将张辽突袭,差点陷入绝境。当时贺齐正率领三千士兵在津南接应,看到孙权遇险,赶紧带兵支援。等孙权登上大船安全后,召集众将设宴饮酒。席间,贺齐突然离开座位,流着泪说:“陛下您是一国之主,行事本该稳重谨慎。今天这事,差点就酿成大祸,我们这些下属都吓得魂飞魄散,感觉天塌地陷一样。希望您能把这次教训记一辈子!” 孙权赶紧走过去,亲自擦干贺齐的眼泪,愧疚地说:“真是太惭愧了!我一定牢牢记住,不只是把它写在衣带上提醒自己。”)
建安二十一年(公元 216 年),鄱阳郡百姓尤突接受了曹操授予的官印绶带,煽动当地百姓造反。陵阳、始安、泾县(都在今安徽境内)的人也纷纷响应尤突。贺齐和陆逊一起率军征讨,很快就打败了尤突的叛军,斩杀了几千人。剩下的叛军吓得不敢再反抗,丹杨郡的三个县也都乖乖投降。这次平叛,贺齐和陆逊挑选出八千名精锐士兵补充军队。战后,贺齐被任命为安东将军,封为山阴侯,奉命驻守长江沿线,管辖范围从扶州一直到皖县(今安徽潜山)。
黄武初年(公元 222 年左右),魏国派曹休率军进攻东吴。贺齐因为行军路线远,比约定时间晚到了一些,只好在新市(今安徽当涂附近)驻扎下来,准备抵御魏军。刚好赶上在洞口(今安徽和县附近)驻守的吴军,遭遇大风,很多船只被吹翻,士兵淹死了一半,剩下的将士个个脸色惨白,军心大乱。幸好贺齐的军队还没渡江,完整地保留了实力,其他将领都把他当作依靠,军心才渐渐稳定下来。
贺齐这人生活上喜欢奢华讲究,尤其在军事装备上特别舍得下功夫 —— 他手下军队的铠甲、兵器都做得极为精良。他乘坐的战船,船身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,还涂着红漆;船帆是青色的,船幔是深红色的;船上的盾牌、戈矛都画着鲜艳的花纹;弓箭也全都选用最好的材料制作。他率领的战船排列起来,远远望去像连绵的小山一样壮观。曹休等人看到贺齐的军队阵容整齐、装备精良,心里十分忌惮,只好率军撤退。贺齐也因此升任后将军,被授予符节,兼任徐州牧。
早些年,有个叫晋宗的将领,原本驻守在戏口(今安徽安庆附近),后来带着手下人投降了魏国,被魏国任命为蕲春太守(今湖北蕲春)。晋宗投降后还不安分,打算偷袭东吴的安乐县(今湖北黄冈附近),把留在安乐县的人质(当时将领的家属常被当作人质留在后方)抢走。孙权觉得这事特别丢人,又气又恨。当时军队刚打完仗,正是六月盛夏,天气炎热,孙权决定出其不意攻打晋宗,于是下诏让贺齐统领麋芳、鲜于丹等人,突袭蕲春。贺齐果然不负所望,顺利活捉了晋宗。四年后,贺齐去世。他的儿子贺达和弟弟贺景,在当时都很有名气,是东吴的优秀将领。(《会稽典录》记载:贺景担任灭贼校尉时,治理军队既严格又懂得体恤士兵,手下的兵器装备也极为精
第82章 贺全吕周锺离传(二)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