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,在当时堪称第一,可惜他英年早逝。贺达性格比较任性,经常因为直言不讳得罪人,所以虽然立了不少战功,却没能获得太高的爵位。但他为人轻视财物、重视道义,胆识和勇气都超过常人。贺达的儿子贺质,后来官至虎牙将军。贺景的儿子贺邵,在史书中有专门的传记记载。)
再说说全琮,他字子璜,是吴郡钱唐县(今浙江杭州)人。他的父亲全柔,在汉灵帝时期被推举为孝廉,后来担任尚书郎右丞。董卓作乱时,全柔弃官回乡,州府征召他担任别驾从事,朝廷还特意下诏书任命他为会稽东部都尉。孙策来到吴郡后,全柔率先率军归附,孙策上表推荐全柔担任丹杨都尉。孙权担任车骑将军时,任命全柔为长史,后来又调任桂阳太守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有一次,全柔让全琮运几千斛米到吴郡,打算卖掉换些财物。可全琮到了吴郡后,却把米全部分给了别人,空着船回了家。全柔气得火冒三丈,全琮赶紧跪下磕头,解释说:“我觉得您要换的那些东西不是急需的,可现在有很多士大夫正处在危难之中,急需救助,所以我就把米分给了他们,没来得及提前向您禀报。” 全柔听了这话,反而觉得儿子有胆识、有担当,对他刮目相看。(徐众评论说:按照礼仪,儿子侍奉父亲,不能有私人财产,也不能擅自施舍财物,这是为了维护父亲的权威。全琮擅自动用父亲的财物来博取名声,不符合父子间的礼仪。臣松之则认为:子路曾问孔子 “听到该做的事要不要立刻去做”,孔子回答 “有父亲兄长在,要先请示”。全琮擅自分散父亲的财物,确实不符合做儿子的规矩。但当时士大夫们的性命危在旦夕,情况紧急,他权衡轻重后,先救别人的急难,这和战国时冯谖为孟尝君 “市义”、西汉汲黯擅自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是一类情况,徐众说他 “博取名声”,可能是误解了他的本心。)
当时中原地区的士人纷纷躲避战乱南下,投靠全琮的有上百人。全琮拿出家里所有的财物接济他们,和大家共享物资,他的名声也因此传遍了远近各地。后来孙权任命全琮为奋威校尉,给了他几千士兵,让他去讨伐山越。全琮趁机招募兵马,组建了一支一万多人的精锐部队,驻守在牛渚(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),后来逐渐升任偏将军。
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 219 年),刘备的大将关羽率军围攻樊城、襄阳。全琮向孙权上疏,提出了征讨关羽的计策。当时孙权已经和吕蒙暗中谋划偷袭关羽,担心计划泄露,所以把全琮的奏疏压了下来,没有回复。等到活捉关羽后,孙权在公安(今湖北公安)设宴庆功,回头对全琮说:“你之前就提出征讨关羽的计策,我虽然没回复你,但今天这场胜利,也有你的功劳啊!” 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。
黄初元年(公元 220 年),魏国派水军大举进攻洞口,孙权派吕范统领众将抵御。当时吴军和魏军的军营遥遥相对,魏军多次派轻便的战船突袭吴军。全琮总是身披铠甲、手持兵器,日夜不停地防备,不敢有丝毫松懈。没过多久,魏军几千人乘船从江中出动,全琮率军迎击,大败魏军,还斩杀了魏军的将军尹卢。战后,全琮升任绥南将军,进封为钱唐侯。黄初四年(公元 223 年),全琮被授予符节,兼任九江太守。
黄初七年(公元 226 年),孙权来到皖县,派全琮和辅国将军陆逊一起率军进攻曹休,在石亭(今安徽桐城附近)大败曹休。当时丹杨、吴郡、会稽三郡山区的百姓又起兵造反,攻占了多个县城。孙权于是从这三个郡中划出地势险要的地区,设立东安郡(今浙江富阳附近),任命全琮为东安太守。(《吴录》记载:全琮当时把郡府设在富春县。)全琮到任后,明确赏罚制度,招抚引诱叛军投降。几年时间里,就收服了一万多人。后来孙权召全琮回牛渚驻守,东安郡也随之撤销。(《江表传》记载:全琮返回时,经过家乡钱唐县,特意修整祖先的坟墓。他出行时的仪仗队伍,旌旗飘扬、节杖鲜明,在故乡格外引人注目。全琮还邀请了同乡的老朋友、宗族亲戚聚会,拿出一千多万财物分给大家,钱唐县的人都为他感到荣耀。)
喜欢。
第82章 贺全吕周锺离传(二)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