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龙元年(公元 229 年),全琮升任卫将军、左护军,兼任徐州牧。(《吴书》记载:全琮早年担任将领时,作战勇猛果断,遇到敌人和危难,总是奋不顾身。等到成为军队统帅后,他变得沉稳持重,注重树立威信,每次指挥作战,都擅长谋划策略,不贪图小利。《江表传》记载:有一次孙权让太子孙登率军出征,军队已经出发,驻扎在安乐县。大臣们都不敢劝谏,只有全琮秘密上奏说:“自古以来,太子从来没有单独率军出征的先例,所以说太子在外叫做‘抚军,留在京城叫做‘监国。现在让太子往东出征,不符合古代的制度,臣心里很担忧疑虑。” 孙权看了奏疏后,立刻下令让孙登撤军。大臣们都认为全琮有大臣的气节。)后来,全琮还娶了孙权的女儿,成为皇亲国戚。
嘉禾二年(公元 233 年),全琮奉命统领五万步兵骑兵,征讨魏国的六安郡(今安徽六安一带)。大军一到,六安的百姓就吓得四处逃散,手下将领们见状,都提议分兵去追捕这些百姓,想借此多缴获些物资、抓些俘虏。
可全琮却坚决反对,他对将领们说:“咱们打仗得讲究稳妥,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冒风险。要是做事没有百分百的把握,不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,这种事绝不能干。现在分兵去追百姓,就算能抓到一些人,可咱们的兵力也会分散,万一遇到魏军主力,很容易吃大亏,到时候得与失说不定各占一半,这哪能叫万无一失呢?退一步说,就算真能缴获些东西、抓到些人,也远远不足以削弱敌人的实力,更没法满足国家对咱们的期望。要是真在追捕时撞上魏军,咱们损失可就大了。与其因为贪功而犯错受罚,我宁可自己承担责任,也绝不敢为了求功劳而辜负国家!” 将领们听了,都觉得全琮说得有道理,也就放弃了分兵追捕的想法。
赤乌九年(公元 246 年),全琮升任右大司马、左军师,成了东吴军事体系里的核心官员之一。他这人性格恭顺温和,特别擅长揣摩君主的心意,还能巧妙地提出合理建议,说话从来不会直愣愣地顶撞孙权,让孙权下不来台。
早些年,孙权曾打算派兵围攻珠崖(今海南)和夷州(今台湾),每次都会先问全琮的意见。全琮总是诚恳地劝说道:“凭咱们大吴的威名,只要出兵,哪有打不下来的地方?可珠崖、夷州都是偏远的异域,隔着大海,路途艰险,而且那地方气候恶劣,水土里带着毒,从古到今都是这样。士兵们去了,百姓们往来,肯定会染上疾病,还会互相传染,到时候能活着回来的人恐怕没几个,就算打下那些地方,能得到的东西又能有多少呢?咱们平白抽调长江沿岸的精锐兵力,去追求那没把握的微小利益,我心里实在不踏实。” 可孙权当时没听全琮的劝,还是派了军队出征。
结果军队在外面折腾了一年多,士兵们因为感染疫病,死了十分之八九。孙权后来想起全琮的劝告,心里特别后悔。有一次聊天时,孙权又提到了这件事,全琮趁机说:“当时要是群臣里有谁能像我这样坚持劝谏,陛下您也不会犯这个错啊!那些没劝谏的人,我觉得算不上忠臣。”
全琮因为深受孙权信任器重,他的宗族子弟也都跟着沾光,个个身居高位、享受荣华富贵,朝廷赏赐给他家的财物加起来有好几千金。可全琮并没有因此变得骄傲自大,反而更加谦虚地接待贤才士人,脸上从来没有傲慢的神色。赤乌十二年(公元 249 年),全琮去世,他的儿子全怿继承了爵位和兵权。后来全怿奉命率军去寿春(今安徽寿县)救援诸葛诞,可他却在出城后率先投降了魏国,魏国任命他为平东将军,封临湘侯。全怿哥哥的儿子全祎、全仪、全静等人,也跟着投降了魏国,后来都当上了郡守,还被封为列侯。(《吴书》记载:全琮的长子全绪,从小就很有名气,起初担任奉朝请,后来被派出去统领军队,逐渐升任扬武将军、牛渚督。孙亮即位后,全绪升任镇北将军。东关之战时,全绪和丁奉一起建议率军先出击,最终打败了魏军,朝廷因此封他的一个儿子为亭侯。全绪四十四岁时去世。全琮的
第83章 贺全吕周锺离传(三)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