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90章 潘濬陆凯传(三)[1/2页]

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  陆凯还曾在奏疏里直言选官用人的问题:“臣听说商汤从商人里选拔人才,齐桓公从赶车的人里找能臣,周武王从砍柴人里挑贤士,汉朝甚至从奴仆中提拔可用之人。贤明的君主选人才,只看对方有没有本事,不管出身高低,所以他们的功绩德行能传遍天下,名字被写进史书。从来没有哪个明君,是只看长相、挑穿得好的、选会说漂亮话的人来任用的。
     可现在陛下身边受宠的臣子,根本不是能担当重任的人,能力配不上职位,既不能辅佐国家、纠正时局问题,反而拉帮结派、互相包庇,陷害忠臣、埋没贤才。恳请陛下好好挑选文武官员,让每个人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:州牧、将军这些镇守外地的官员,要守好边境;公卿、尚书这些朝中大臣,要专心推行仁政教化。上能帮陛下治理国家,下能拯救百姓于困苦,每个人都尽忠职守,帮陛下弥补政策上的疏漏,这样才能重现上古‘康哉那样歌颂太平的景象,让刑罚闲置不用、天下太平。恳请陛下能好好考虑臣这些粗浅的建议。”
     当时朝堂上有个叫何定的将领,为人奸诈狡猾、擅长阿谀奉承,很受孙皓宠信,手握实权。陆凯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,当面斥责道:“你看看以前那些侍奉君主却不忠心的人,一个个扰乱国家政务,最后有谁能安安稳稳活到老?你为什么偏偏要做这种奸邪之事,用谗言玷污陛下的耳朵?赶紧改掉这些坏毛病!不然的话,你迟早会大祸临头!” 何定听了又恨又怕,总想找机会陷害陆凯,可陆凯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,心里只有国家大事,脸上总是透着一股刚正不阿的正气。他上的奏疏,全是直截了当说事情,从不掩饰,字里行间都是发自内心的忠诚恳切。
     建衡元年(公元 269 年),陆凯病重。孙皓派中书令董朝去探望他,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。陆凯强撑着病体,郑重地说:“何定这人绝对不能重用,最好把他调到外地去任职,不能让他掌管国家大事。奚熙只是个小官,却要搞什么浦里田的工程,还想恢复以前那种严苛的旧制度,这也不能听他的。还有姚信、楼玄、贺卲、张悌、郭逴、薛莹、滕修,以及我的同族弟弟陆喜、陆抗,他们有的清正廉洁、忠心勤勉,有的才华出众、能力超群,都是支撑国家的栋梁、辅佐朝廷的好帮手。恳请陛下多留意他们,多和他们商量国家大事,让他们各自尽忠,帮陛下弥补政务上的不足。” 说完这些话,陆凯就去世了,享年七十二岁。
     陆凯的儿子叫陆祎,起初担任黄门侍郎,后来调出京城统领军队,被任命为偏将军。陆凯去世后,陆祎回到京城,担任太子中庶子。右国史华核曾上表推荐陆祎,说:“陆祎身体强健、性格刚毅,才干能力都很突出,论统领军队的本事,连当年的鲁肃都比不上他。之前朝廷征召他回京城,他接到命令就立刻动身,路过武昌时,连回头看一眼都没有,军队的器械物资,一点都没私自带走。他在战场上果敢坚毅,面对财物又能坚守节操,是难得的人才。夏口这地方,是敌人进攻的重要关口,得选有名的将领去驻守,臣私下里琢磨,没人比陆祎更合适了。”
     其实孙皓早就因为陆凯多次当面顶撞自己、违背自己的心意而心怀不满,再加上何定不停地在他面前说陆凯的坏话,孙皓早就想收拾陆凯。可一来陆凯是朝中重臣,不好随便用法律治他的罪;二来陆凯的同族弟弟陆抗当时正担任大将军,驻守在边境前线,孙皓有所顾忌,只好暂时忍着。等到陆抗去世后,孙皓再也没有顾虑,最终把陆凯的家人都迁到了建安郡(今福建建瓯)。
     还有人说,宝鼎元年(公元 266 年)十二月,陆凯曾和大司马丁奉、御史大夫丁固一起谋划,想趁着孙皓去宗庙祭拜的时候,废掉孙皓,改立孙休的儿子为皇帝。当时左将军留平负责率领士兵在前开路,所以他们偷偷把计划告诉了留平,没想到留平坚决不同意,还发誓不会泄露这事,他们的计划最终没能实现。后来太史郎陈苗上奏说,天气长时间阴沉不下雨,风向也反常,恐怕有阴谋要发生,孙皓听了心里特别警惕害怕。(《吴录》记载:以前皇帝去宗

第90章 潘濬陆凯传(三)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