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的屏障。这样既能宣扬他的美德,又能彰显国家的威势,是国家的好计策,也是天下百姓所期盼的。只是臣说话粗俗,没法把心里的意思完全说清楚。臣认为,太子和鲁王的待遇应该有差别,这样才能明确上下尊卑的秩序,阐明教化的根本。” 这样的奏疏,他前前后后上了三四次。担任鲁王太傅期间,他尽心尽力,只要看到鲁王有不对的地方,就会规劝;侍奉君主勤勉,对待他人恭敬。
是仪从不置办家产,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,家里的房子刚好够自己住。有一次,邻居家盖了一座大房子,孙权外出时看到了,就问身边的人:“盖这座大房子的是谁啊?” 手下人回答:“好像是是仪家。” 孙权却肯定地说:“是仪一向节俭,肯定不是他。” 派人去问,果然是别人家。从这事就能看出,孙权对是仪有多了解、多信任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是仪穿衣服不讲究精美,吃饭也没有两道以上的荤菜,还经常救济贫困的人,家里连多余的财物都没有。孙权听说后,特意去是仪家探望,还要求看看他家吃的饭菜,甚至亲手尝了尝,看完、尝完后不禁叹息,当即下令给是仪增加俸禄赏赐,还赏赐了更多的田地住宅。可是仪却一再推辞,还因为受到这么多恩惠而心里不安。
是仪经常向孙权推荐贤才,却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。孙权还曾责备他,说他不议论政事,也不评价别人的是非。是仪回答说:“有圣明的君主在上面治理国家,臣下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,臣担心自己做不好分内的事,实在不敢用自己浅薄的见识,来打扰陛下。”
是仪为东吴效力几十年,从来没有犯过过错。吕壹曾到处告发朝廷的将相大臣,有的大臣甚至被他告发过四五次,可他始终没找到任何可以告发是仪的地方。孙权感叹说:“要是人人都像是仪这样,还用得着法令规章来约束吗?”
等到是仪病重卧床时,他留下遗嘱,要求用普通的棺材安葬自己,穿平时穿的衣服入殓,务必一切从简。是仪去世时,八十一岁。
胡综,字伟则,是汝南郡固始县(今河南固始附近)人。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,母亲带着他到江东躲避战乱。孙策担任会稽太守时,十四岁的胡综成了孙策府里的门下循行(负责传达命令、接待宾客的小官),后来留在吴郡(今江苏苏州附近),和孙权一起读书学习,两人算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交情。
孙策去世后,孙权继承兄长的事业,担任讨虏将军,任命胡综为金曹从事(负责管理财政、盐铁等事务的官员)。胡综跟着孙权征讨黄祖,立下战功,战后被任命为鄂县(今湖北鄂州)县长。等到孙权升任车骑将军,把治所迁到京口(今江苏镇江),特意把胡综召回身边,让他负责文书工作,和是仪、徐详一起掌管军国机密事务 —— 当时东吴军队调动、国家重要决策的文书,大多出自他们三人之手。
后来刘备率军进驻白帝城(今重庆奉节附近),对东吴形成威胁。孙权觉得当时手里的兵力不足,就让胡综去各县统计能参军的壮丁,最后一共召集了六千人。孙权把这支部队编成 “解烦军”,分为左右两部,徐详担任左部督,胡综担任右部督,专门用来应对紧急战事。
东吴有个叫晋宗的将领,后来背叛东吴投降了魏国。魏国任命晋宗为蕲春太守(蕲春今属湖北),蕲春离长江只有几百里,晋宗在任上多次率军骚扰东吴边境,成为东吴的祸患。孙权忍无可忍,派胡综和贺齐一起,率领轻装部队悄悄前去偷袭。两人配合默契,成功活捉了晋宗,平定了边境隐患。胡综也因功被加封为建武中郎将。
后来魏国册封孙权为吴王,胡综和是仪、徐详也都被封为亭侯,算是跟着孙权一起受了封赏。
黄武八年(公元 229 年)夏天,有黄龙出现在夏口(今湖北武汉附近)。孙权认为这是祥瑞的征兆,趁机登基称帝,还根据这个祥瑞把年号改成了 “黄龙”。他又下令制作了一面 “黄龙大牙” 旗,这面旗常年放在中军大营里,各路军队进军或撤退,都要看这面旗的指向行动。孙权还特意让胡综为这面旗写一篇赋,胡综提笔写下《黄龙大牙赋》,赋中写道:
喜欢。
第93章 是仪胡综传(一)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