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95章 是仪胡综传(三)[1/2页]

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  再说我现在驻守的地方,本来就有不少战马,加上羌胡部落常在三四月草长得好的时候,赶着马出来放牧,我估算了一下,现在能凑出三千多匹战马。陛下要是出兵,正好趁这个时候,多带些骑兵来这儿取马。这些情况都是我早就摸清、能确定的。两军对阵时,本来就难辨虚实,现在魏国这边确实实力薄弱,很容易就能攻克。陛下只要行动起来,响应您的人肯定很多。
     要是能成功平定天下、实现统一,那是陛下您的大功劳;要是能让我吴质立下不寻常的功绩,那也是天意相助。要是陛下不接纳我的建议,那也是天意如此。希望陛下好好考虑,我就不再多说了。”
     第三篇投降文书里,胡综依旧以吴质的身份,用历史典故敲边鼓,还拿现实例子施压,就怕孙权不 “上钩”:“从前许攸(字子远)离开袁绍投奔曹操,给曹操出谋划策,曹操全都采纳,最后才打败袁军,奠定了曹魏的基业。要是当初曹操不信许攸,心里一直怀疑犹豫,拿不定主意,现在天下恐怕还是袁家的。希望陛下好好想想这事!
     我最近听说,你们边境上的将领阎浮、赵楫,本来也想归顺大吴,可就因为行动不及时、没能呼应上,最后落得兵败身亡的下场。现在我真心实意,从这么远的地方来投靠您、托付性命,要是您再怀疑我,不抓紧时机行动,让我孤立无援、遭了大祸,恐怕以后天下想立功的英雄好汉,都不敢再投靠陛下您了!这话天地神灵都能听见,还望陛下好好考虑!”
     这三篇伪造的文书传出去后,才发现吴质早就被魏国召回京城,当了侍中 —— 也就是说,胡综这出 “反间计”,最后落了个空。
     黄龙二年(公元 230 年),青州人隐蕃投降东吴,还专门上了一封奏疏:“我听说商纣暴虐无道,微子(商纣的叔父)早就离开商朝;汉高祖宽厚贤明,陈平早早归顺汉朝。我今年二十二岁,放弃自己的封地,来投靠有道明君,全靠上天保佑,才平安到了这儿。我来东吴已经有些日子了,可负责接待的官员,把我跟普通投降的人一样对待,没好好考察我的能力,导致我有重要的想法、精妙的建议,没法跟陛下您说。我心里难受,忍不住叹气,实在没办法,只好亲自到宫门前递奏疏,恳请陛下召见我。”
     孙权立刻召隐蕃入宫。隐蕃谢恩后,回答孙权的提问,还分析起当前的政务,言辞很有水平,条理也清晰。当时胡综正好在旁边陪着,孙权就问他:“你觉得隐蕃怎么样?” 胡综回答:“隐蕃写的奏疏,说大话的样子有点像东方朔;口齿伶俐、擅长辩论,又有点像祢衡,可才能比这两个人差远了。” 孙权又问:“那他能当什么官?” 胡综说:“还没到能治理百姓的程度,先让他在京城当个小官试试吧。”
  

第95章 是仪胡综传(三)[1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