敢怠慢。
武昌茶馆里,有人压低声音骂“朝廷小题大做”,立刻被邻座瞪回去。
“没见苏州那秀才的下场?少说两句吧!”也有老夫子对着歌词叹气:“好好的诗经不学,偏要唱这白话调子,真是世风日下。”却只敢在家里念叨,绝不敢碰旗子一根手指头。
历经大半月,这场围绕国旗国歌的推行总算在磕绊中见了些眉目。
各州府衙署的门楼上,新制龙旗已齐刷刷地飘起来,黄底衬着黑龙,在风里舒展得格外精神。
官营的盐厂、瓷窑门前,工匠们每日上工前都要抬头看一眼旗杆,管事们捧着政令反复叮嘱,连扫地的杂役都知道“碰不得那旗子”。
民间的情形却要复杂些,街巷里的商铺多半还空着门楣,偶有几家绸缎庄、茶叶铺挂起小旗,也是小心翼翼地插在柜台角落,生怕风吹雨打坏了惹来麻烦。
百姓们路过时会多看两眼,私下里却少有人主动张罗——毕竟苏州秀才和扬州店主的案子还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,“焚旗剥夺功名”“毁旗抄没家产”,即便心里觉得挂旗是正经事,也怕自己挂得不合规矩,反倒招来祸事。
养心殿。
弘历见奏报里说民间百姓因怕不慎损坏旗帜获罪,连正经悬挂都战战兢兢,不由得眉头微蹙。
“朕立国旗,是要聚民心,不是要困民心。”弘历放下朱笔,对身旁太监李玉道。
“传朕口谕,着《中华日报》再发一篇圣谕解读,明说百姓悬挂国旗,若遇风雨撕扯、顽童误碰等非恶意损坏,一概不论罪,只需及时更换便是。”
次日,《中华日报》头版又登出御笔亲批的告示,字里行间透着体恤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国旗乃国之象征,当敬而非惧。凡非故意损毁者,免罪。若有破损,能及时补换者,朝廷亦当嘉许。”
紧接着,内阁又下文,令各地官员“以身作则,凡公务之余,多往悬挂国旗的商铺走动,以示鼓励”。
京城里,顺天府尹带头走进挂着新龙旗的瑞锦祥总店,笑着对老板李欣说。
“你这旗子挂得周正,本官瞧着顺眼,今日就从你家订做三件新衣服。”
消息传开,原本观望的商户们动了心思——官老爷都肯照顾挂旗的铺子,这旗子不只是规矩,竟还成了生意的体面。
江南苏州府,巡抚徐士林带着幕僚走进一家挂旗的苏记茶行,特意吩咐账房:“往后府衙采买茶叶,便定点这家。”
苏记茶行老板苏诚捧着茶壶的手止不住地抖——眼前可是巡抚大人!虽说苏记在江南茶行里也算有些名气,往来客官不少,但能得官府这般“定点”,却是从未有过的体面。
他忙将茶壶往案上一搁,亲自沏了壶新采的碧螺春,指尖触到茶盏时还带着颤。
“大人肯赏光,是小店三生有幸……”
乡野驿卒们传递公文时,除了讲“不故意损坏无罪”,又多了句。
“城里官爷都去挂旗的铺子买东西,咱村里要是挂了旗,保不齐税吏来收粮时,都能多给两分情面。”
有农户试着在自家代销杂货的小棚子前插了面小旗,没过几日,果然见下乡的里正多看了两眼,结账时还笑着说。
“你这旗子插得好,是个懂规矩的。”
喜欢。
第256章 举国奉行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