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2253章 尸易无限(158)[2/2页]

盗墓:白家胜利,万事顺意 姒洛天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,林野和苏晓每天都抓住上午的窗口期下水工作。他们在北礁区的珊瑚礁缝隙中,陆续发现了更多的船舶残体——包括桅杆残段、船舵碎片和大量的船钉,还清理出30多块明代青花瓷片,其中一块瓷片上完整保留着“永乐年制”的底款。在残骸附近的沙地上,他们还发现了一枚明代的“永乐通宝”铜钱,铜钱虽然被海水侵蚀,但字迹依然清晰。
     “这些文物证明,郑和船队确实在马尔代夫的北礁区停靠过,”林野拿着铜钱对穆罕默德局长说,“这艘船可能是因为触礁沉没,船上的货物散落在珊瑚礁区,成为了今天的重要文物。”
     在水下工作的第五天,林野和苏晓在残骸的船舱位置,发现了一个用藤条编织的箱子,箱子里装着几块已经碳化的丝绸残体。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箱子带回水面,在实验室中打开后,用丝绸纤维检测仪检测发现,残体的纤维是桑蚕丝,染料成分是明代常用的红花和茜草,进一步证明了这艘船的中国属性。
     离开马尔代夫前,林野和苏晓帮助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建立了水下文物保护实验室,培训了四名潜水员使用水下信号检测仪和文物采集技术,还对北礁区的船舶残体和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和记录,制作了详细的文物分布图。穆罕默德局长代表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,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“中马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”。
     “谢谢你们!没有你们的帮助,我们不可能发现这么珍贵的文物,”穆罕默德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,“明年我们计划申请国际水下考古项目,邀请中国的专家团队再来马尔代夫,对北礁区的船舶残体进行整体发掘,让更多人了解马尔代夫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。”
     离开马尔代夫后,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港,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“亭可马里古港”遗址。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铜钱,证明亭可马里港也是郑和船队在南亚的重要补给港,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印度洋航线图。
     回到成都后,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”“中马海上文明交流”板块的建设中。他们将马尔代夫北礁区的船舶残体数据、青花瓷片照片、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,制作了“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中转港”专题页面,用中、马、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,还加入了“珊瑚礁区水下考古技术”子板块,详细介绍水下信号检测、文物采集和保护的方法,为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水下考古提供参考。
     数据库更新上线后,受到了国际水下考古界的高度关注。澳大利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水下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,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水下遗址的勘探和发掘;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马尔代夫北礁区船舶残体遗址列为“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”的水下候选遗址,推动水下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。
     一天下午,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“中马海上文明交流”板块的用户反馈——很多马尔代夫网友在留言中表示,希望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,“潜入”北礁区观看船舶残体,还有学校老师希望能将这些文物资料用于历史教学。这时,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,手里拿着一份来自也门的合作邀请。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“也门国家考古总局希望和咱们合作,采集亚丁港‘旧城区遗址的考古数据,”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,“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,最近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文物,包括瓷器、丝绸和铜钱,但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定,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,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制定文物保护方案,还能提供技术支持。”
     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,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亚丁港的老照片,旁边写着“亚丁港,唐瓷明钱,丝路要冲”:“爷爷早就关注过亚丁港的文物保护情况,他在笔记里提到,亚丁港的文物跨越多个朝代,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西亚段的重要依据。现在当地局势不稳定,咱们更要尽快去帮忙,避免文物遭到破坏。”
     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文物照片——唐代的青瓷碗、宋代的青花瓷盘、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,每一件文物都保存得相对完好,但照片背景中能看到遗址周围的建筑有破损痕迹。“亚丁港的文物种类丰富,跨越年代长,保护难度大,”林野说,“咱们需要带上便携式的文物保护设备,比如防霉剂、脱水剂和加固材料,还要制定应急保护方案,确保文物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。”
     郑队长也严肃地说:“国家文物局已经和也门方面沟通好了,会安排专门的安保人员随行,确保大家的安全。下个月你们去也门参加合作洽谈会,主要任务是考察遗址情况,制定保护方案,暂时不进行大规模发掘。你们要提前准备好应急药品和防护装备,注意安全第一。”
     出发前一天,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,将马尔代夫北礁区的船舶残体照片、亭可马里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,还带上了大量的文物保护材料和应急药品。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,轻声说:“爷爷当年没能去成亚丁港,这次咱们带着他的笔记去,一定要保护好那里的文物,完成他的心愿。”
     林野握住苏晓的手,目光坚定:“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,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咱们都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它们。亚丁港的文物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千年的友好交流,咱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文物,还要让它们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。”
     第二天一早,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,跟着王院士、郑队长坐上了前往也门的飞机。飞机穿过云层,下方的阿拉伯海渐渐变成红海,远处的也门海岸线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。林野看着手里的亚丁港遗址资料,心里满是期待——那里有跨越千年的海上丝路文物,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,也有文物保护的紧急任务在等待着他们。
     飞机渐渐靠近亚丁国际机场,远处的亚丁港在红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沧桑。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,准备下飞机——亚丁港旧城区遗址,我们来了!
     飞机降落在亚丁国际机场时,午后的阳光带着红海特有的灼热,机场周围的建筑有些许岁月痕迹,远处的亚丁港在薄雾中若隐若现。林野背着装有便携式文物保护设备、应急药品和防护装备的背包,刚走出航站楼,就看到也门国家考古总局的阿里局长举着“中也海上丝路文物保护组”的牌子迎上来。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,脸上带着些许疲惫,却难掩热情,用带着阿拉伯语口音的英语说:“欢迎你们来也门!亚丁港旧城区遗址的情况比想象中复杂,上个月的暴雨冲垮了部分遗址围栏,有几件唐代青瓷暴露在雨水里,已经开始出现裂纹,还有明代的丝绸残体因为潮湿开始发霉,我们急需你们的技术支持。”
     苏晓快步上前,从背包里掏出爷爷的笔记本,翻到标注“亚丁港,唐青宋白,千年遗存”的页面:“阿里局长,我爷爷几十年前就关注过亚丁港的文物,他在笔记里记录了这里出土的唐代越窑青瓷、宋代景德镇青花瓷,这些都是海上丝绸之路西亚段的关键证据。那些暴露的青瓷现在在哪里?我们能不能先去看看?”
     阿里局长接过笔记本,看着上面的手绘文物草图,连连点头:“和遗址里的文物一模一样!暴露的青瓷在旧城区中心的‘商栈遗址,咱们现在就去,路上我给你们讲讲遗址的现状。亚丁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,中国的瓷器、丝绸从这里运往非洲和欧洲,当地的香料、象牙也从这里运往中国,遗址里还保留着当年的商栈、码头石基,只是很多地方因为年久失修和自然灾害,已经变得残破。”
     坐上去旧城区遗址的汽车,车窗外的亚丁街景缓缓展开——道路两旁的建筑多是土黄色的矮房,偶尔能看到保存完好的阿拉伯风格拱门,街边的小贩卖着新鲜的椰枣和香料。阿里局长指着远处一片被绿色防护网围起来的区域说:“那就是旧城区遗址,商栈遗址就在防护网里面,我们安排了队员24小时看守,但设备有限,只能做基础的保护。”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林野掏出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,轻轻放在膝盖上:“我们的检测仪能快速判断文物的损坏程度,比如瓷器的裂纹深度、丝绸的霉变等级,还能检测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和酸碱度,帮咱们制定针对性的应急保护方案。到了遗址,咱们先去商栈遗址处理暴露的青瓷,再去丝绸残体的发现地看看。”
     下午三点,车队抵达旧城区遗址。遗址外围的防护网有几处破损,阿里局长解释说:“上个月的暴雨冲垮了这些防护网,我们还没来得及修复。商栈遗址在里面,大家小心脚下的碎石。”
     走进防护网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残破的土黄色建筑遗迹,部分墙体已经坍塌,露出里面的砖石结构。商栈遗址的中心区域,几块唐代青瓷碗的碎片散落在泥土中,其中一块较大的碗身有明显的裂纹,表面还沾着潮湿的泥土。
     “快,先把青瓷碎片收起来,避免继续淋雨,”林野立刻蹲下身,戴上无菌手套,小心翼翼地将青瓷碎片放进铺有软布的收纳盒中,“苏晓,用检测仪测一下碎片的湿度和裂纹情况。”
     苏晓拿起检测仪,将探头贴近青瓷碎片,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:瓷器湿度26%,裂纹深度0.8毫米,表面有轻微风化痕迹,周围土壤pH值7.2,呈中性。“情况还好,没有想象中严重,”苏晓松了口气,“咱们先用去离子水轻轻冲洗掉碎片表面的泥土,再用加固剂涂抹裂纹,防止裂纹扩大,最后放进干燥箱进行脱水处理。”
     阿里局长和也门考古队员立刻拿来去离子水和软毛刷,林野和苏晓带领大家小心地清理青瓷碎片——先用软毛刷轻轻刷掉表面的干泥,再用去离子水缓慢冲洗,避免水流冲击裂纹;清理完成后,用小棉签蘸取加固剂,均匀涂抹在裂纹处,等待加固剂凝固;最后将碎片放进便携式干燥箱,设置好温度和湿度,进行脱水处理。
     处理完青瓷碎片,林野和苏晓跟着阿里局长来到丝绸残体的发现地——一处坍塌的商栈墙体旁,用塑料布覆盖着一小块黑色的纤维残体。苏晓小心地掀开塑料布,用丝绸纤维检测仪进行检测,发现残体的霉变程度已经达到30%,部分纤维已经断裂。
     “必须立刻做防霉处理,”苏晓说,“咱们先用防霉喷雾轻轻喷洒在残体表面,杀死霉菌孢子,再用无菌纱布包裹残体,放进装有干燥剂的密封盒中,避免继续受潮。等回到实验室,再进行更细致的脱水和加固。”
     接下来的四天,林野和苏晓在旧城区遗址展开了系统的文物应急保护工作。他们在商栈遗址清理出12件唐代青瓷碎片、8件宋代青花瓷碎片,都进行了清洗、加固和脱水处理;在丝绸残体发现地周围,又找到3片明代丝绸残体,通过检测确定为桑蚕丝,染料成分是红花和茜草,与中国明代丝绸一致;还在码头石基附近发现了5枚唐代“开元通宝”铜钱和3枚宋代“熙宁元宝”铜钱,铜钱虽然生锈,但字迹依然可辨。
     在保护文物的同时,林野和苏晓还对遗址的环境进行了全面检测,发现部分区域因为排水不畅,雨季容易积水,导致文物受潮损坏。他们根据检测结果,为阿里局长制定了详细的遗址保护方案:首先修复破损的防护网,防止文物被盗或受外界破坏;其次在积水区域挖掘排水沟,改善排水条件;最后在文物密集区搭建遮阳棚,避免文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,减缓风化速度。
     离开亚丁港前,林野和苏晓在遗址工作站举办了文物保护技术培训班,向也门考古队员传授文物清洗、加固、脱水的基本方法,还留下了部分便携式检测设备和保护材料。阿里局长代表也门国家考古总局,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“中也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”,握着林野的手说:“谢谢你们带来的技术和设备,这些文物是也门的宝贵财富,也是中也友好交流的见证,我们一定会按照你们制定的方案,好好保护它们。”
     离开亚丁港后,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阿曼的苏哈尔港,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“苏哈尔古港”遗址。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瓷器,证明苏哈尔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,进一步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西亚段航线网络。
     回到成都后,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”“中也海上文明交流”板块的建设中。他们将亚丁港的唐代青瓷碎片数据、宋代青花瓷照片、明代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,制作了“海上丝绸之路西亚千年遗存”专题页面,用中、也、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过程;还特别开设了“应急文物保护”子板块,详细介绍自然灾害后文物的紧急处理方法,为战乱或灾害频发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。
     数据库更新上线后,引起了国际文物保护界的高度关注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保护中心专门致函联合工作组,称赞亚丁港文物保护工作“为战乱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”;埃及、伊拉克等国的文物部门也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,希望能学习应急文物保护技术,用于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。
  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     一天下午,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“中也海上文明交流”板块的用户反馈——很多也门网友在留言中感谢中国专家的帮助,还有人上传了自己拍摄的亚丁港遗址照片,希望能通过数据库了解更多文物的历史;这时,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,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希腊的合作邀请。
     “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,采集比雷埃夫斯港遗址的考古数据,”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,“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东南部的重要港口,最近在遗址的水下区域发现了疑似中国宋代的瓷器碎片,还有可能存在古代商船的残骸,但水下能见度低,水流复杂,考古难度很大,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水下信号检测技术确定文物的位置和范围。”
     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,里面有一页用钢笔写着“比雷埃夫斯港,宋瓷遗存,欧陆东望”,旁边还贴着一张从古籍中复印的航线图:“爷爷早就提到过比雷埃夫斯港!《诸蕃志》里记载,宋代的商船曾抵达‘大秦(古代中国对欧洲部分地区的称呼),比雷埃夫斯港很可能就是当年的停靠港之一。要是能在这里找到宋代瓷器和商船残骸,就能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就已经延伸到了欧洲东南部。”
     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水下遗址照片——深蓝色的海水中,隐约能看到海床上有不规则的物体轮廓,希腊考古队员标注的瓷器碎片发现点周围,还有疑似木材的信号。“比雷埃夫斯港的水下环境复杂,能见度低,普通的水下考古方法很难奏效,”林野说,“咱们的防水型青铜罗盘能过滤水流和泥沙的干扰,精准检测出瓷器和木材的信号,正好能派上用场。而且宋代的瓷器有独特的釉色和纹饰,通过信号特征很容易识别。”
     郑队长也补充道:“国家文物局已经和希腊方面沟通好了,下个月你们去希腊参加合作洽谈会,顺便考察比雷埃夫斯港遗址。那里的水下水流虽然复杂,但咱们有之前在马尔代夫珊瑚礁区的水下考古经验,只要做好充分准备,应该没问题。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高分辨率的水下相机、水下机器人,还有应对复杂水流的潜水装备。”
     出发前一天,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,将亚丁港的唐代青瓷碎片照片、苏哈尔港的明代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,还带上了水下机器人、高分辨率水下相机和应对复杂水流的潜水服。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,轻声说:“从亚洲到非洲,再到欧洲,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个航线都串联起来了。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,肯定会特别开心。”
     林野握住苏晓的手,目光坚定:“海上丝绸之路是跨越时空的文明纽带,每一个港口、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东西方交流的故事。比雷埃夫斯港的考古发现,可能会填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欧洲段的空白,咱们一定要全力以赴,找到更多的证据,让这段历史更加完整。”
     第二天一早,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,跟着王院士、郑队长坐上了前往希腊的飞机。飞机穿过云层,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,远处的希腊半岛在阳光下泛着白色的光芒。林野看着手里的比雷埃夫斯港遗址资料,心里满是期待——那里有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在证据,有中国与欧洲古代交流的历史印记,也有复杂水下环境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。
     飞机渐渐靠近雅典国际机场,远处的比雷埃夫斯港在地中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。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,准备下飞机——比雷埃夫斯港遗址,我们来了!
    喜欢。
  

第2253章 尸易无限(158)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