;杀一稚子者,赏银二十两”。不管男女老幼,一律杀无赦。慈禧真的气疯了。
清军也开始公开参与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的战斗中。
在北京,清军成为进攻使馆区的主力。不过他们不知道什么原因并没有使用具有更大杀伤力的大炮。他们的进攻也被洋人击退。
慈禧事后对人说:“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。中间一段时间,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,也不免有些动气。但虽是没拦阻他们,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。火气一过,我也就回转头来,处处留着余地。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,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?”
果真如此,慈禧的脸跟小孩屁股一样一会一变。一会要赶尽杀绝,一会又让“留着余地”,她把战争当儿戏。但她不想想洋人肯不肯给她“留着余地”。
列强得知清朝向11国宣战,立即组织起七国联军一万八千人杀向京津。
英国从印度调来3000人。美国从菲律宾调来2100人。法国从越南调来800人。日俄从本土调来8000人和4800人。奥地利和意大利派出几十人充数。德国在附近没有驻军,从本土调来7000人。但是因为路途遥远,德军一时半会无法到位。七国联军等不及德军决定先行一步。
七国联军在大沽集结后杀向天津。
这时,天津的清军与义和团跟租界激战正酣。
清军把炮架到墙子河(现在河被填平变成天津最繁华的南京路)岸边向租界拼命放炮。在炮火掩护下,义和团通过海河浮桥(现在的解放桥)向老龙头火车站(现在的天津东站)发起进攻。火车站几度易手。双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。
七国联军陆续到达。天津的形势对清军和义和团来说越来越不利。
慈禧得知天津战况,开始担心北京的安全。
慈禧下旨让各地军队火速进京勤王。
调兵勤王的电报发到上海。主管电报局的盛宣怀第一时间看到电报。他大吃一惊,没想到朝廷竟然向11国宣战。我们连日本一国都打不赢,跟11国打哪有戏啊?盛宣怀马上致电广东向李鸿章请示。
李鸿章在百日维新被光绪革职,戊戌政变后慈禧任命他为两广总督。李鸿章接电后沉思良久,回复“此乱命也,粤不奉诏”。这肯定是假圣旨,我是不会出兵的。朝廷已经被义和团控制了,这个诏书肯定是言不由衷。
有了李鸿章的表态,盛宣怀放下心来,并且有了主意。他一方面与南方其他封疆大吏联络,一方面跟上海的外国使馆联络,希望南方单独跟外国讲和。
李鸿章德高望重,他不出兵,别人自然唯他的马首是瞻。使馆也希望南方不要乱,因为他们生意大多集中在南方沿海和长江流域。两方一拍即合,签下一个秘密协定:南方不去北方助战,联军不往南方打。
即使南方出兵也没戏,北方肯定是完了,还不如拥兵自守保住大清的半壁江山。南方已经想好了,如果慈禧不幸壮烈牺牲,他们就拥立李鸿章做皇帝。
南方集体抗命让慈禧大吃一惊。更让她吃惊的是东南各省集体敦促朝廷镇压义和团,保护洋人,并赔偿洋人的损失。
慈禧傻眼了。强敌当前,将军们造反了,这仗可怎么打?
慈禧赶紧改变主意派人前去跟洋人谈判。但她派出的特使连北京城门都出不去了。义和团十万之众已经接管了北京。把守城门的义和团拦住特使,怀疑他勾结洋人暗算义和团。特使百般解释,没用,被拉倒义和团神坛上一辨忠奸。
辨别的方法很简单,叫降香焚表,就是烧一张黄纸,看纸灰能不能飞起来,飞起来就说明你是好人,飞不起来就是坏人。对待坏人怎么办?杀!
这跟古代西方流行过的神判法是一个意思。他们是把人捆成一个粽子扔水里,沉底了就说明这是坏人,漂起来了说明是好人。好人无罪释放。坏人怎么办?也不用怎么办了,已经沉底了,淹死了。
这些法子都是撞大运。前者看天气,后者比胖瘦,跟人好人坏人、说的真话假话一点关系没有。
特使很走运,纸灰飞起来了,逃过一劫。跑回来后告诉慈禧,打死我也不去了。
慈禧大吃一惊,发现自己已经落在义和团的控制当中。如果向列强求和,被义和团知道了,不把“黑司令”的帽子扣我头上也得落个两面派的罪名,连降香焚表都不用,直接拉去砍了。
慈禧转念一想,反正洋人已经开战了,赌一把试试呗。以人民战争对付洋人的洋枪洋炮,没准谁输谁赢。
435,庚子国变[2/2页]